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
这篇文章以前发过,这次补充了更多的资料希望能够更真实的反映明清时代社会各阶层收入情况和消费水平。。。。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于
明代的物价波动与消费支出--兼及明朝人的生活质量-历史探微--新法家www.xinfajia.net[明清史] 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_360doc个人图书馆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作者: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陈宝良;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学报》2008(03):47-64+161.作者:历史学院教授 高寿仙;
明代物价和消费
对于明代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来说,衣食是维持生活的基本保证。从食的方面来说,日常生活所需,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从衣的方面来说,就包括棉花、蚕丝以及以此为原料的纺织品的价格。明代的物价波动,自明代中期以后,大致呈价格日渐上涨的趋势。为示说明,不妨详引三张物价单子,其中两张分别为正德年间与天启年间的物价单子,一张则为崇祯年间陕西华州的物价单子。
正德初年(1510年)南京的物价:
猪肉每斤值钱7—8文;牛肉每斤值钱4—5文;水鸡每斤值钱4—5文;莲肉每斤值钱4—5文;河柴每银1两,可买近30担;鱼虾每斤值钱7—8文;
同时期正德年间,米价平均为每斗 0.04两
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北京物价
鹅一只值钱200余文;鸭一只值钱30余文;鸡一只值钱50余文;猪肉每斤值钱20余文;牛肉每斤值钱15文;羊肉每斤值钱15文;芽茶每斤值钱80余文;桌椅每张值钱500余文;食盐每斤值钱5文;香油每斤值钱30余文;
万历二十年(1593)牛肉由万历五年的每斤卖13文涨到每斤15文,猪肉由万历五年的每斤18文涨到20文,羊肉稳定每斤15文;
同时期万历年间,米价平均为每斗 0.06两
天启元年(1621)正月,南京的物价:
鹅一只值钱500余文;鸭一只值钱200余文;鸡一只值钱200余文;猪肉每斤值钱40余文;羊肉每斤值钱40余文;牛肉每斤值钱20余文;驴肉每斤值钱20余文;红布每尺值钱15文绿布每尺值钱15文;
同时期天启年间,米价平均为每斗 0.09两
崇祯十六年(1643),陕西华州物价:
稻米每斗值银2.3两,折合每石23两;小麦每斗值银2.1两,折合每石21两;大麦每斗值银1.4两,折合每石14两;荞麦每斗值银0.9钱,折合每石9两;莞豆每斗值银1.8两,折合每石18两;麸子每斗值银0.5两,折合每石5两;谷糠每斗值银0.1两,折合每石1两;柿果每斗值银0.15两,折合每石1.5两;核桃、枣每升值银0.1两,折合每石10两食盐每升值钱90余文;清油每斤值钱160余文;萝卜每斤值钱10余文;棉花每斤值钱320余文;麻料每斤值钱100文;梭布每尺值钱50余文;
同时期崇祯年间,南京米价为每斗 0.11两
明末清初人陆衡也记载了明末米价波动,据他记载,在他幼年时,米价每斗只需50—60文。万历三十六年(1608)大水之灾,米价每斗才130文,即有抢米之变。自此米价一直在每斗100文开外波动。至崇祯十三、十四年(1640—1641),米价飞涨至每斗160文。
《明史》和《万历十五年》中将明朝灭亡归结到万历怠政上,所谓“实亡于神宗”。不过从物价单子和明清之际的地方志中,却充满着对万历朝低物价,高生活水准的怀念:
“传至万历,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哪一件不贱?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二三钱,这是极算丰富的了。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得二三十文,就可过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些酒,醉醺醺说笑话,唱吴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乘凉,百般玩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
——《樵史演义》作者[清]江左樵子
虽有些夸大,但可见直到万历朝,明朝小政府,低收入,低物价政策还在运转,证据是从正德到万历末年的一百多年,明朝物价才上涨3倍,米价上涨60%,但随着欧洲三十年战争白银量骤减,加上通商传入的新型鼠疫病蔓延,从天启到崇祯的20年间,物价上涨3倍多,平均米价也上涨了30%,特别是西北地区已经是物价飞涨民民怨沸腾……
“明万历间,五谷丰登,六畜繁盛,至天启,生齿渐庶,俗尚渐奢,亨极而剥,已兆兵荒之祸矣!崇祯四年,流寇破城,焚掠殆尽。六年,猛虎食人,瘟疫大作,道馑相望。十一年,秋蝗大至,食禾几尽。十二年,蝝生,附地如鳞,米价腾贵,税粮四岁并征,民大困。十三年,岁大祲,米价数倍平时,民多饿死,人相食,有骨肉相啖者,一二淳良之家,仅存孑遗!”
——《沁水县志》清光绪七年秦丙煃
明代社会收入水平
明代居民收入长期固定,近百年没有太大的涨跌,不过各社会群体的收入也不一样。主要分为士人阶层,庶民阶层,军人阶层,庶民包括农民、佃户、各类雇工、商人、工匠等。他们的基本收入高低不同。
1.明代士人收入
明代,士人考取秀才后会有一份收入,称为廪粮,此外还有膏火补贴。最高地区一年约18两白银,而一般地区也在12两左右。此外这些举人秀才往往还有一份经师收入。就是教即将参加科举的学生。根据明代笔记,经师收入每年也有30至50两白银【1】。
同这些举人秀才们相比,没有功名的知识分子不仅没有廪银,往往只能担任蒙师,即教授幼童识字。明代《陈确集》、《魏叔子文集外篇》中曾提到,这些蒙师忙碌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离温饱还相差颇远,当然通过代写书信等外快,他们挣得也不少。
2、明代自耕农民收入
明代江南自耕农田地数,少者为3~5亩,中者为5~10亩,多者不超过40亩,其中上等田地的亩产为2 石,中等田地的亩产量为1石余,下等田地的亩产量仅为1石。
若是按两季概算,中等自耕农每年收获15~25石。根据明朝官方稻谷八钱一石的价格,相当于12~20两银子,这个水平在明中期,也很难维持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饱生活。
因此,明代的农民家庭无论北方南方,家庭土纺织业都极为兴盛,有时妇女纺织所得甚至超过男性耕种收入,如果妇女纺织水平较高,其收入则更加可观:
3.各类农业雇工
与自耕农相比,明代佃户和雇工的生活水平就要低的多了。明代佃户收入,大抵只有自耕农的一半。若赶上歉收,佃户还要向田主借贷,这使得佃户收入基本在自耕农的一半以下,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
史载“今士庶之家,以田佃人,岁入其半”,大抵符合明代佃户的史实。
明代雇工收入,大抵包括以下几项:工银5两;田主供给的饮食米5.5石,值银 5.5 两;盘缠银 1 两;农具银 0.3两;柴酒银1.2两。诸项合计,长工每年收入为7.5两银子,折算到每天大约为30文钱,基本只能糊口。
4.各类手工工匠
明工匠一律编入匠籍,世代相袭,据《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统计,明代城市佣工日价30文为常,农村佣工20多文为常。直到清中期,日价才回到50—70文;如果服务王府还好一些,如万历年《工部厂库须知》记载:宗人府裱褙玉牒工匠,全年收入18两,与自耕农的收入水平类似。
但是为皇帝王府服务的工匠毕竟是少数,服务于官府的工匠,如苏州织造局织工,每年计得食粮4.8石,折成平价银4.8 两。若是苏州卫军匠则工食稍高,每名每年计得食粮9.6石,折成平价银9.6两,尚可补助冬衣布2 匹,棉花2.8 斤,相当于每年得银7.2两,微薄的收入促使工场工人在明末不断爆发起义,反对日益加重的税收盘剥。。。
1601年,万历派税使孙隆到苏州收税,孙趁机向机户征收重税,规定一张织机纳银三钱,一匹纱纳银二分,一匹缎纳银五分这逼得机户破产,机工失业,激起苏州织工两千多人暴动,他们把税署爪牙六七人捆了扔进河里,孙隆在地方官保护下翻墙逃往杭州调兵,镇压了这次抗税斗争。
5.明代军人收入水平
明代军队,前后分为卫所军与标营军,早期明军采用世军制,士兵屯田自给,战时由开中制补充。早期明代卫所廪给,大抵如下:
沿边各卫所军人,均为月支米1石,每年计得12石,折成平价银12两;沿海九边卫所如福建福州卫所之军,则分为征操军、屯旗军、屯种军三种。征操军,若按季践更,是月得米8斗,每年计得9.6石;若是给银,则月给银4钱,每年计得银4.8两;若是出外海或守烟墩,则月给米1石,每年计得12石;若是给银,则月给银5钱,每年计得6两。其中选练备战的余丁,月给米8斗,每年计得9.6石;屯旗军收入是受田输粮,不从官方领取行粮或饷银。但屯军一旦被调防守,也可得月米8斗,每年计得9.6石;
到明中期,由于世军制下的军士,受剥削程度过重,而且“一旦为军,子孙后代皆为军籍”;屯田不断被管屯官吏侵占,而且自身也要忍受军官私役,屯田制度被破坏。
募兵制兴起后,谭纶在浙江练兵,三万兵岁需饷54万两,即每名岁需花费16两。这包括武器装备等等,但抛出这些募兵收入也比卫所军优厚。比如著名的辽东边兵,在营月食为银4钱,每年计得4.8两。
另外,边地各级将军之下,均有自己的随任家丁,多者有百余人,少者五六十名,或三四十名。这些家丁,待遇上相对就比一般军士显得优厚,除了部分仍支单粮之外,大多可以支双饷,每年计得银9.6两。
那么到了明末,情况是不是有很大改善呢?根据《皇明经世文编•敬陈战守大略疏》熊廷弼的上书记载:
臣请以此责成兵部、每兵一名、岁计饷银一十八两、兵十八万、今之饷额有过此者而当日难之何也该饷三百二十四万两、内每军月给本色五斗、该粮一百八万石。又每马日给豆三升、九万匹该豆九十七万二千石、草重十五斤者、日给一束、岁除四个月青草不计外、计八个月该二千一百六十万束、小束倍之、通共岁计船费几何、车牛人工、各费几何、此皆一毫裁削不得。臣请以此责成户部
即使是努尔哈赤犯边这样的危急时刻,明末兵饷最好的辽东军账面数字也不过是,每年计得银18两,粮食每天差不多2斤。。
6.明朝贱民收入
明代倡优、奴仆属于贱民,从身份上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明代中期,戏子通常在衙门中侍候承应,这大抵类似于唱堂会。若是如此,戏子每天可得工食银0.5两。
这个数字相较贩夫走卒Sevres乃至自耕农来说,也不错。不过不唱堂会就没钱。另外艺人中若是较为著名者,那么其收入就较一般艺人更为丰厚。如明末著名的说书艺人柳麻子,一天说评书一回,可得银1两。
同样是末业,明代商人的收入水平也是两级分化的。如明代宣德年间,从事小本生意的小商人终日勤劳经营,仅能。
厚者十之二、三,薄者不过十分之一《典故纪闻》
自然,有赔钱就有挣钱。明代晋商、徽商等商人群体已经形成,他们资本雄厚,所从事的以盐业、茶业、纺织业为主。
明代奢侈品消费
另外明代如燕窝菜、虾与鲍鱼、大绒、山东茧绸、葛布、毡单、细瓷、眼镜一类,则属于高端奢侈品。
消费这些东西的大多是明代既得利益的官员和士人群体。
(1)高级奢侈品——食品
明末松江府燕窝菜的价格,每斤需要银子8钱。水产品中,虾与鲍鱼均属美味。明末温州不到一尺长的虾,每只价格1000文钱。明末北京市场上卖的鲍鱼,每斤值300文铜钱,甚至出现用海螺肉冒充,价格相对便宜但也需要每斤100文钱。
(2)高级奢侈品——纺织品
崇祯年间,松江府奢侈纺织品的价格如下:大绒,每匹长10余丈,价值高达100两银子;山东茧绸,价格也与大绒相等;葛布,上等每匹值银3两,长不过3.1—3.2丈下等葛布,每尺需0.05—0.06两银子;毡单,双红毡单每条值纹银2两,单红的毡单每条也需银1两上下;至于上好的靴子,每双在北京也值7钱银子。
(3)瓷器和西洋货
细瓷对于一般老百姓家庭来说,同样是一种奢侈品。上等细瓷,崇祯年间松江府的价格一只卖到3—5钱银子;下等的细瓷则3—5分银子可以买10只。明代,洋货眼镜也属于一种奢侈品,尤以西洋所制为佳。这种眼镜“以玻璃为质,象皮为干”,“非大有力者不能致也”。眼镜的价格相当高昂,每副眼镜值银4—5两。
由此可见,明代除士人待遇优厚外,其他社会阶层特别是军人,工匠等底层待遇很差,随着天启崇祯年间灾害不断,物价上涨,穷困的边地军人揭竿而起也就不奇怪了……
明代米价表
年 号 每公石价格(单位:银两)
洪武(公元1368—1398年) 0.461
建文(公元1399—1402年) ————
永乐(公元1403—1424年) 0.285
洪熙(公元1425年) ————
宣德(公元1426—1435年) 0.291
正统(公元1436—1449年) 0.254
景泰(公元1450—1457年) 0.413
天顺(公元1457—1464年) 0.256
成化(公元1465—1487年) 0.441
弘治(公元1488—1505年) 0.518
正德(公元1506—1521年) 0.475
嘉靖(公元1522—1566年) 0.584
隆庆(公元1567—1572年) 0.591
万历(公元1573—1620年) 0.638
泰昌(公元1620—1620年) 0.638
天启(公元1621—1627年) 0.927
崇祯(公元1628—1644年) 1.159
资料来源:彭信威《中国货币史》页518。一石等于1.0737公石;一公石156市斤计。
———————————————————————————
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10000铜钱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1石米=1两白银
另外综合历史学者的研究,古代银子与今天人民币的对应关系是:
盛唐时期,一两银子价值¥2000—4000元;
北宋中期,一两银子值¥1000—1800元;
明中期,一两银子值¥600—800元【2】;
清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150—220;
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到底如何?
据钱泳记述:康熙四十六年,苏、松、常、镇四府大旱,是时米价每斗七十文,竟涨至二百四十文。次年及四十八年均大水,米价虽稍落,每斗仍百六七文,雍正、乾隆初,每斗百余文,二十年以后,连岁丰稔,每斗百四五十文为常价。乾隆五十年大旱,每斗涨至五百六七十文。自此以后,不论荒熟,常价总在一百七八十至二百四十文之间。
根据学者戴逸的《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记录的数据数据:
乾隆时期中等农户,年收入约32两银子清代农民收入数据是:短工:50-70文/日;1500-210文/月;长工 :10两银/年;普通佃农收入 :9两银/年。
笔者还找到了1880年(光绪六年)2月,美国驻清领事馆关于薪酬的一份报告:
一名农业短工,在比较好的收获季节,能挣到1.5美元;长工(管吃住)一年可挣3-4美元。普通自耕农,以一对夫妇和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为例,耕种2.5英亩(约15亩)田地,每年能够获得25美元的盈利。乾隆时1两银子合1000文铜钱,嘉庆时1两银子合1200文铜钱。1880年,1两银子折合1.12美元。清代二百多年农业生产水平基本持平,因此清代农民的收入也变化很小。
综合这些资料可知:
清光绪时期,农业短工在收获季节,大多每月可挣1两银子;长工,管吃管住,一年收入3-4两银子;(人口爆炸后雇工贬值)普通自耕农,一年收入约20-25两银子;普通佃农,一年务农收入约8-9两银子。
我们再来看清代物价。康熙八年,耶稣会传教士鲁日满曾对苏松地区物价有过记录:
米一斤值钱10文;面一斤值钱18文;猪肉每斤值钱30~35余文;鱼肉每斤值钱20余文;牛肉每斤值钱50~60文;羊肉每斤值钱70~80文;糖每斤值钱50余文;酱醋油酒各一碗,合计“四碗一文”;棉花每斤值钱50-80文;
据《南斋日记》记载。康熙八年,苏州一名家织女工每天可挣五十余文。如果纺纱,收入要少一点,大致在三十文左右,当时五十文一天,大致可以养活一家四口
乾隆嘉庆时期的主要生活品价格为:
米一斤值钱10余文;(每斗0.1两银子)面一斤值钱20余文;猪肉每斤值钱50~80余文;鱼肉每斤值钱25~40文;羊肉每斤值钱50余文;牛肉每斤值钱30余文;白菜每斤值钱1~3文;葱每斤值钱5文;油每斤值钱50~80文/斤;盐每斤值钱30~50文/斤;棉布每尺值钱10~15文;丝绸每尺值钱80~150文;绢布每尺值钱60文棉花每斤值钱90-125文;棉布衣服一身值钱300~400文;棉花衣服一身值钱600-800文;
因此,以购买力估算,清中期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200-250元。要维持正常生活,每人每年需要5两银子以上。也就是说,普通四口之家的自耕农,必须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55文钱以下,年收益才能维持生活。如果想做衣服,就必须从吃上节省。
总体来看,清代中期自耕农,佃农,雇农收入水平比明中期有所提高,但考虑到银价和物价波动,清代百姓收入反而有所下降,这和清朝吸取明朝低税小政府的教训有关,也和清朝增加官员士兵的收入有关,那么清代官员,军人的工资收入有多少呢?
清代官员的俸禄由俸银、禄米和养廉银构成,代表性的官级俸禄如下:
官銜 俸银[两] 禄米[斛] 养廉银[两] ¥[元]———————————————————————————总督 180 180 16000 ~400万巡抚 155 155 13000 ~325万知府 105 105 3700 ~93万知州 80 80 2400 ~60万知县 45 45 1200 ~30万
马戛尔尼使团也见到了面色红润、衣帽光鲜的中国人——中国官员,他是这么写的:
中国的官员中有许多面色红润的胖子,这些达官贵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吃,“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好几顿饭,每顿都有许多道荤菜。”(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至于清代军人的薪酬水平,康熙时期规定:
凡前锋、亲军、护军、领催(掌管佐领文书俸饷)、弓匠长,每名月给饷银4两,骁骑、弓匠、铜匠每月给饷银3两,皆岁支米48斛(大约130斤左右.);步军领催每月给饷银2两,步军每名月给饷银1.5两,铁匠1两至4两,皆岁支米24斛;炮手月支饷银2两,岁支米36斛;由觉罗补前锋亲军护军者,月加饷银1两;养育兵月支银1.5两,不给米。官畜马驼,每马驼月给豆草折价3两
这里所说的都是清朝驻京军队工资情况,至于绿营兵。顺治元年便有了月饷标准:马兵一个月为1.5两,守兵一个月为1两。顺治四年(1648年),又对薪俸进行了调整:
“有马战兵每名月给银二两,无马战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五钱,守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此后形成了定制。
可见清吸取了明朝低薪导致军队离心的教训
【1】秀才功名不似古装剧里那么简单,县府院试(小三关)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左右,熬到一定年龄无望中举也可以入国子监就学后出仕为官。
廪银并非是所有秀才都能拿到的工资,只有级别最高的廪膳生员才有,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是没有的。秀才的收入体现在他有一定额度的免税和免徭役权利。
meissen 官网【2】明初钱、钞并用。明中期,钞近乎废纸,形成银、钱并用。从明代中后期银、钱的比价大势来看,银子日贵,铜钱日贱。
自崇祯六、七年(1633—1634),银价日涨。至崇祯末年,京钱2000文,才能兑换1两银子;皮钱2500文,才能兑换1两银子。
【3】明朝万历年间物价工资表
往期文章:
浅谈德国梅森瓷器(Meissen porcelain)收藏(入门篇)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知乎知识库」——广彩
下一篇:宣德的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