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
你现在家里那些破衣柜、旧茶壶、过时的老衣服,在三百年前西洋人的眼里竟然是财富与权贵的象征,等同于如今姑娘在朋友圈里晒的Hermès包、Chanel珠宝。
今天杜少就带各位老爷看看,那些让西洋人如痴如醉的中国风,是什么样子。
本文由「InStyleNotes」授权转载
ID:style_notes
1明顿瓷器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主题舞会。
当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们到场后,随着音乐响起,只见国王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舞会,反映了当时风靡整个欧洲、对「中国风」「东洋风」疯狂崇拜的特殊风尚。
路易十四时期,描绘「皇帝出巡」的壁毯
这种风尚,在后来的19世纪,才被命名为「Chinoiseri」(名词,阴性,源自Chine这个词根,指一些来自中国,或依据中国品味而制作的艺术品,家俱,或其它奇异珍品)。
明朝中后期,随着中国海外贸易的开放,不少欧洲传教士和商人纷纷涌入这片神秘的土地,并带回许多关于东方的传奇描述,让欧洲宫廷心驰神往。而「Chinoiserie」最早则由饮茶的流行开始。
在茶叶最初流入欧洲之时,被包装成「包治百病」的良药,上流社会相信喝茶能够延年益寿,在伦敦最早一则茶叶广告中还声称茶能够治愈多种疾病,如胃不适,皮肤病,记忆力缺失,头痛,呼吸道疾病等,比中华神药Hot Water还要神奇百倍。
同时,又因为茶叶的无比昂贵,它成为了宫廷贵族们彰显财富的手段,而喝下午茶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社交手段,成为精致贵妇人们时尚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
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Chinoiserie」相关的生活艺术品:如瓷器。当商人从东方运回大量瓷器后,欧洲便疯狂喜欢上,然而进口瓷器成本太高,于是欧洲各国开始研究如何制作瓷器,并大量生产出带有中国风的瓷器。
1770年,英国的茶盒
而类似于玛丽王后、安妮女王、Queensberry公爵夫人这些处于社交权力圈顶端的女子,则通过「Chinoiserie」收藏品来炫耀财富和追逐流行。
而最受欢迎的家居表现形式,则是屏风。
大面积的屏风绘画,描述着中国文学中的神话以及宫廷生活的场景,仿佛拉近了贵族们与遥远东方的距离。
The Toilette by François Boucher, 1742
而这种具有东方风情的摆件,即便到了现代还是一些人的心头之好,例如Coco Chanel女士。走进香奈儿女士位于巴黎康朋街的寓所,便会发现她对收藏屏风的执迷。
这些来自18世纪的乌木漆面屏风,由赭红与金色两种颜色构成,多达32面的屏风覆盖住整个墙面,将东方绮梦交汇于这间巴黎寓所内。
而欧洲宫廷对中国风的狂热,也渐渐体现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中。例如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的一些中式画作。从未到过中国的他通过口传的信息以及个人臆想,创作出了当时受到贵族争相购买的作品。
在他笔下的「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等中式画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景象。然而皇帝带着地球仪上朝、长着洋人面孔的弥勒佛等细节,看上去颇有怪萌之感。
一些购买不到原作的贵族,则会以这些中式画作为蓝本,编织成挂毯或者描成壁纸,作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
维也纳美泉宫中,玛丽皇后母亲的夏季寓所:
瑞典,卓宁霍姆皇宫的中国厅,建于1753年
不仅过去,直到现在,「Chinoiserie」风格的家居生活方式仍受到很大一部分人欢迎,中国的传统物件融入欧洲的装饰设计,成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并逐渐渗透入国内,例如日渐热搜的家居关键词「新中式」...
而在时装的探索中,设计师们对中国元素的着迷更是不必多说,以此作为灵感的系列细数起来需要大量笔墨,篇幅有限,这里就不赘述。
然而诸如此类的「Chinoiserie」系列对于生长于这片土地的我们来说,总觉「外来客」的理解还是差点火候,闹出乌龙的不少。
但真正能把「匠心」与「传承」结合的凤毛菱角。
可喜的是随着本土设计师在国际时装周收获关注,正宗血液的中国传统元素被沿袭,中国风进驻国际审美的道路也会越走越远。
我们的美,你早晚会懂。
陈凯歌|程序员改造|青岛姑娘|百子湾
五道口|高铁|姨妈护理|清华校花|UFC
傻老外|发型|假鞋|新垣结衣|旗袍
图片均转自网络
欢迎关注「杜绍斐」ID:shaofeidu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杜绍斐」APP查看历史文章
------ THE END 正文结尾 ------往期文章:
浅谈德国梅森瓷器(Meissen porcelain)收藏(入门篇)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文博考研课程--中国瓷器的发展